幻灯二

大班个人观察记录5篇怎么写(儿童表演爱护花草教案大班个人观察记录5篇)

大班个人观察记录5篇

这是大班个人观察记录5篇,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

观察时间:10月21日

  观察对象:xx、xxx

  观察场景:娃娃家

  观察情景:下午,孩子们进入活动区开始做游戏,xxx进入娃娃家后拿起电话,给妈妈打起了电话。这时,xx看见了上去就抢,嘴里还说着:“给我打一个,给我打一个。xxx不让。两个孩子立刻要抢起来,把那些“小朋友有玩具要一齐玩,要别人的东西要商量”的话抛在了脑后。我立刻走过去,说:xx玩具是xxx先拿到的,等他打完了你再打好吗?xx虽然不抢了,但仍不甘心地看着xxx手中的电话,我灵机一动,找来班上另一部电话并大声说:“铃……xx快来接电话,爸爸找你。”xx高兴地跑来了,拿起电话:“爸爸,你在上班吗?我把幼儿园搞的乱七八糟的……”听着xx可爱的话语,我笑了!

  简单分析与指导:幼儿年龄小,常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发生争抢,我利用幼儿情绪易转移这一特点,适时介入并加以引导,使矛盾化解,保证了游戏活动正常开展,又不影响幼儿游戏情绪!

第2篇

 一、观察分析

  博林是一个聪明、活泼、敢于表现自己的男孩子,在每天的活动中,总是显得很快乐、很自信、很活跃。但是每到中午午睡时,他基本是睡不着,虽然是按幼儿园规定,到时间乖乖的上床睡觉,但过一会总能看见他的小手小脚在动。不过有一点是好的,他不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休息,即便是这样,但我发现孩子的脸色不怎么好看,个子也不高,别人睡觉他不睡,可是下午的精神却很好。

  二、采取措施与指导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使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在教育博林时,我没有一下子要求他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他开始睡不着,我就坐在他旁边,有时轻轻拍拍他,有时给他讲故事,帮助他催眠。慢慢地他就睡一会,但不一会就醒了,醒来以后翻来覆去,我就让他做起来安静地游戏。如看书,做手工等,让他不认为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入睡的速度快了,时间长了。

  2.采用家园配合共同培养良好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园配合是指导幼儿的渠道。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午睡,而在家里节假日时不午睡,那无法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与家长进行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配合,使幼儿在家时家长也要让他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进行教育,也就慢慢达到预期目的。

  三、获取成效

  从开学到现在,通过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终于能很好的入睡了,孩子的脸色渐渐好看了,饭吃的多了,也胖了。

  通过以上案例,让我们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睡眠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情绪和状态。我们必须提高午睡的质量,同时和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3篇

 观察对象:凡凡(6岁)

  观察时间:20xx年9月至11月

  观察地点:班级科学区

  观察者:张老师

  观察现象描述:9月13号,凡凡先从数字盒里抽取了数字5和4,然后把5和4列成加法算式记录下来,可是他并没有马上得出结果,而是拿出小数棒,用逐一点数的方法计算出得数是9。并将得出的结果记录了下来。

  观察一段时间凡凡加法的操作后,发现凡凡使用小数棒作为工具,通过移动小数棒、逐一点数的方法寻求得数。这种完全依靠动作思维,属于动作水平加减的发展阶段,是在最低的思维水平上学习数的运算,并不能理解加法运算的含义。

  教师策略与指导:

  借助图片、实物等其他表征形象,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题意和其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将游戏材料中的小数棒替换成白纸和笔,让幼儿学习用画圈的方式来理解数量关系。

第4篇

观察目的: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观察资料:

  晨间活动的时候,两组小朋友们在兴致勃勃的拍皮球,还有两组小朋友在走独木桥,玩得可开心了。突然,看见几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老师,他们不听我的话,我叫他们不要踩小草,可他们偏要踩,而且那里的小草都被踩了倒下来了,老师,你再不去制止的话,那里的小草可要遭殃了。”原先,是高懿洋和几个女小朋友。我就沿着她说的方向看过去,原先,他们在踢秋呢,我就走过去,准备和他们去说说,可他们却无奈地说:“老师,如果我们不在草坪上守门,摔交的话就要摔疼的。”“那你们能想个两全起美的办法吗”我说道。“啊,老师,你能不能借个垫子给我们啊那样的话,我们就能够不用怕摔交了”“能够啊,我们一齐去拿吧!”

  状况分析:

  平时透过上课和活动,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幼儿都能够很好的记住老师的教导,在实践时,虽然有的幼儿不能很好的遵守,但他们也有这个意识就很好了。启示:

  平时继续加强教育幼儿的品德意识,让幼儿不仅仅能在幼儿园做到,平时在家时更要有意识得保护花草树木。

第5篇

观察分析:

  开学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小明的口袋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他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他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小明的行为,我首先对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小明“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小明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小明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结合对小明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明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其次,四五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明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明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明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较弱。

  采取措施: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他,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于是,我想出了整理口袋的集体游戏。

  为了保护小明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要小朋友们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

  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

  教师策略与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改掉了拿玩具的毛病,班级里再也没有小朋友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每个小朋友都能在放学回家自觉地把小伙伴的东西还回去,班级里的物品也会被小朋友乖乖的放回原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